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l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l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 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 判精神。自称师承穆旦(查良铮)。
【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终年46岁。
【年谱简编】
1952年5月13日 ,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名字“小波”就是这一事件的记 录。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不久赴延安,转战至山东。50年代初任国家教育部干部。 1952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 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母亲宋华为国家教育部干部,原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 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许并非偶然。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兄王小平,弟王晨光。
1957年,五岁,父亲就逻辑学发表的系列文章引起较大反响。 4月11日与周谷城等人一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件事对王小波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有一定影响。
1958年,六岁,“大跃进”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
1959年,七岁,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小学读书。
1964年,十二岁 ,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王小波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对他写作能力的欣赏印象颇深,这位老师可以说是他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伯乐”。
1965年,十三岁,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中学读书。
1966年,十四岁 ,上初一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作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
1968年,十六岁 ,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十九岁 ,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1973年,二十一岁 ,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 ,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二十六岁 ,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大学期间在《读书》杂志发表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1980年,二十八岁 ,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2年,三十岁 ,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4年,三十二岁 ,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 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这段经历在一些杂文和小说中可以 看到。留学期间,父亲去世。
1988年,三十六岁 ,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1989年, 三十七岁 ,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原拟名《唐人故事》,“秘传”二字为编辑擅自添加,未征得作者同意。小说集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1991年,三十九岁 ,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 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9月16日第24版。这次获奖对王小波的写作事业起了鼓励作用。 10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4版报道了《黄金时代》获奖的消息。
1992年,四十岁
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8月,《黄金年代》(由于编辑的疏忽,“时代”一词误印为“年代”)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此时至去世的近五年间,写作了他一生最主要的著作。
1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1993年,四十一岁 ,写作完成并曾计划将《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合编成《怀疑三部曲》,寻找出版机会。
1994年,四十二岁
7月,《黄金时代》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9月,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研讨会在华夏出版社召开,著名文学评论家及记者近二十人与会。
1995年,四十三岁
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7月,《未来世界》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996年,四十四岁
10月,妻子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四十五岁
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4月,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4月,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人围戛纳电影节。
4月26日,王小波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
5月,《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由花城出版社出版,5月13日首发式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5月,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0月,《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0月,《沉默的大多数》由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
1998年2月,《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2月,《黄金时代》(上、下)、《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上、中、下)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出版。
4月,《王小波文存》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著作年表】
1980年9月,《唐人秘传故事》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年3月,《王二风流史》 香港繁荣出版社。 1992年8月 《黄金时代》 台湾联经出版社。
1992年1月,《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与李银河合著。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2年7月,《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与李银河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7月,《黄金时代》 华夏出版社。
1995年7月,《未来世界》 台湾联经出版社。
1996年11月,《思维的乐趣》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7年5月,《时代三部曲》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小说集 花城出版社。出版于他逝世之后,当年曾引起轰动。
1997年5月,《我的精神家园》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10月,《沉默的大多数》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2月,《黑铁时代》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年2月,《地久天长》 时代文艺出版社。
【评价与影响】
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
正如他的妻子李银河所说,人们喜欢王小波,首先是喜欢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是一个最美好的词,一个最美好的价值”。
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写作,去实践这种价值、传播这种价值。他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人,是最具有判断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
毋庸置疑,有人对自由怀有偏见,居心叵测地进行了曲解。而这些曲解,经过反复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相当多的人认可、接受并传播。从个体心智 上说,人们被暗示,自由可能导致放任和堕落;从社会组织上说,人们总是听说,自由与失序、混乱甚至动乱联系在一起。王小波以他的作品,并以他的为人和他的 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颗自由的心灵在思考着什么,在感受着什么,在渴望着什么,在给予着什么。在摆脱体制的束缚,获得自由的状态之后,他既没有吸毒,也没 有上街,而是沉迷于思想的芬芳,驰骋于想象的旷野,并通过他的文字,将他收获到的美好与我们分享。他让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常识,即一个自由的人首先想要的 东西是过美好的生活。
有人说,王小波只是一个特例,生活不是文学,社会不是空想,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更需要法律和秩序。这些话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暗含着很多错误的判 断。首先,强调王小波是特例,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既非理性且又缺乏诗意,这显然是一种歧视和偏见。其次,在谈论自由时强调法律和秩序,等于是将二者对立起 来。在此我们要感谢王小波不仅创作了小说,还发表了大量的杂文。他通过这些杂文告诉人们,公平的法律和良好的秩序正是一个自由人的本能而自然的追求,而且 它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能依靠自由的思想和权利来完成。没有自由作为前提,秩序无从谈起。如果有,那也只是专制者的秩序。失去自由的人,也就失去了秩 序。
先制定好法律再给予自由,还是先开放自由再制定法律,这并不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因为,当人们没有自由的思想和权利参与制定法律时,就不会产生出公平的法律来。
有人总是自鸣得意地说,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然而王小波和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让我们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句地道的废话。对于一个自由的人、一个 自由的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恰是最能体谅他人的人,最具宽容精神的人,最有协调能力的人,因此从来就不会要求绝对的自由。 只有专制者才会渴望绝对的自由,这句话应该去说给他们听,而不必烦扰王小波及他的追随者。
自由并不是在一条道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花园,自由只能是这条道路本身。因此,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候。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自由是多么美好。
他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 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 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 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 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 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 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 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 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 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补充一点,王小波的才华不仅如此,他不但数学学得很好,编程也是高手,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无法想象的。有意思的是,和他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他编的所有 程序都叫wanger1,wanger2。
最后的补充,小波的小说不但有幽默还有智慧,看过他的《寻找无双》,和杂文自选集的人,一定会被他的智慧所征服。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他,喜欢智慧。就像小波说的,当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些,就很高兴。
喜欢小波的人一定要感谢李银河,因为当时李银河在国外读书,一个人的奖学金两个人用,而且给与小波大量的支持,甚至在那样的环境下都没让小波作过家务。感谢李银河,有了你,才有智慧的小波。
小波的书在他生前大多未在大陆出版,黄金时代曾在香港出版,名字竟是“王二的风流韵事”,令人啼笑皆非,又无限伤感,希望再也没有这样的事发生。
小波于45岁时,夜晚在公寓楼下大叫数声,次日被发现已死亡,死因心肌梗塞。
小波其他的贡献:小波曾和妻子李银河研究中国同性恋人群,为中国第一人,遭受大量非议
小波,这是中国第一位具有现代感的作家,他的作品小知识分子情调十足,愿意追求有趣的事物,更可贵的是,他认识到思想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他的写 作诚恳而真实,据说王小波其人生活作风十分严肃,这表明他颇具道德感,不仅如此,从他的文章里,还可看出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心,他对中国人生活中的阴暗面 口诛笔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若不是性格中颇具艺术气质,差一点成为第二个鲁迅,还好,他并不是没完没了地写随笔,而是潜心创作了一批小说,这些小说对 于中国文坛,可说是个人风格独特,但要把目光放长远,我不得不说他的摹仿痕迹太重了一些,且对于意识形态考虑过多,活像一个中国制度的憎恨者及说闲话者, 尽管如此,他仍可被称为一位了不起的文体家,他的文风言之有物,逻辑清晰,观点明确,生动有趣,还很有新意,他像一阵扫过中国文坛的轻风,但来得快,去得 也快,他不幸英年早逝,令人为之难过不已,我相信,若是他仍旧活着,以他的干劲及胆识,那么还会为中国文学再添惊喜
【小波语摘】
1.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2.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本质的。 像我的本质就是流氓,土匪。如果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可是在城市里做个市民。在学校里做个教员就很不合适了。
3.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4.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
5.我想要从梦里醒来,就要想出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方能跳出梦境,这是唯一的途径。
6.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7.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你别无选择,假如能够选择,我也不愿生活在此时此地。
8.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9.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10.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11.在很穷的时候,用到自己偷来的东西,感觉妙不可言!
12.走在天上,走在寂静里,而阴茎倒挂下来。
13.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
14.孤独,寂静,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15. 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 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 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16.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17.李卫公年轻时很有本事,所以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做流氓。
18.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这种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种人渴望变的聪明。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的人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
19.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作,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作好色贪淫更可恶。
20.念书就是为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读博士,读博士就是为以后主管工程,主管工程就是为贪污公款。
21.我引用昆德拉这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被领导听见了,他就说:一定要把该上帝批倒批臭!
22. 我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
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黄的路灯呢?”
我抬头看看路灯,它把昏黄的灯光隔着雾蒙蒙的雾气一直投向地面。
我说:“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
妖妖忽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陈辉,你是诗人呢!你有真正的诗人气质!”
23.会唱歌的人一定要唱自己的歌,不会唱歌的人,全世界的歌对他都没有用。
24.反熵,不是我们的人,就是奸党。
25.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共性,可大家都追求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就会挤在低处,像蛆一样熙熙攘攘….
26.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
27.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
28.强忍悲痛,活在这个世上。
29.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 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
30.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一切摧残,想通了这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
31.虽然岁月如流,什么都会过去,但总有些东西发生了就不能抹煞。
32.小时候我对生活的看法是这样的: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参加一种游戏,按照游戏的规则得到高分者为胜,别的目的是没有的。具体而言,这个 看法常常是对的,除了臭气弥漫的时期。比方说,上学就是在老师手里得高分,上场就是在裁判手里得高分,到了美国,这个分数就是挣钱;
33.鸡多不生蛋,女人多了瞎捣乱。
34.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想必你也知道了:大多数女权主义哲学家,不管她叫菊兰也好,淑芬也罢,净是些易装癖的男人,穿着高领毛衣来掩饰喉结,裙子底下是一双海船大小的高跟鞋,身上洒了过量的香水,放起屁来声动如雷;搞得大街上的收费厕所都立起了牌子:哲学家免入。
35.假如我要写什么,我根本就不管他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绝不从爱祖国开始谈起。
36. 好的文字有着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星。
37.当一切都“开始了”以后,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我现在只是有点怕死。等死了以后就不怕了。
38.每个人的贱都是天生的,永远不可改变。你越想掩饰自己的贱,就会更贱。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贱并设法喜欢这一点。
39.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40.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41. 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42.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43.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有趣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44.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 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45.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 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
46.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锤骟的过程。
47.这世界上有些事就是为了让你干了以后后悔而设,所以你不管干了什么事,都不要后悔。
纪念王小波
宋石男 @2007-4-10
少年时候,我运气很不好,经常遇到像烈士一样的性伙伴。你一进去她就闭上眼睛,死死地忍着,一声不吭地忍着,手紧紧抓住床单,表情仿佛渣滓洞里的江 姐。如果超过5分钟,她就要问:“你好久才射”?或者问:“怎么还不射”?甚至问:“你已经射了哇?”这时候再有教养的我都忍不住要在心里骂:“射你妈个 铲铲,这样能射出来吗?”
直到1997年,我才发现,有一个人的作品可以解决这种性交的吊诡问题。那就是王小波。如果每个烈士般的性伴侣都能读一下王小波,那么她们的表情将不再僵硬,思想犹如解开奶罩的奶子一样自由自在,而整个身体,也会第一次充满湿润。
1997年,我读大三,在学校的盗版书摊上乱翻,正好翻到《青铜时代》,一翻就翻到龟头,再翻又翻到乳房,看周围没有熟人,马上买回去,以为是打手虫的好素材。当然我错了。
即使充满错别字,这本盗版小说仍然让我一口气读完,然后发现世界上原来真的还有比查良庸更牛逼的小说家,并且从此放弃写武打小说的念头,转而开始严肃小说创作。我第一篇小说《模范人物》就是读了王小波后的习作,现在看来,成绩依然还不算坏。
在1997年,王小波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他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趣味。我从此不再希望自己的名字有朝一日能上《故事会》的头版,也不再在清晨跑到操场上去朗诵《文化苦旅》。我丫变了。眼睛出现血丝,腋窝有了味道,雀雀无端勃起,下巴上甚至开始长胡子。
王小波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肆无忌惮的措辞,天生丽质的幽默感,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有灵性的少年的心。他们会很快坠入他的风格中去,模仿他的所有调 调,除了不可能长得那么丑外,什么都学。我记得有阵子网上很出了些刻意模仿王小波的小傻蛋们,似乎还结成了春春粉丝团一样的联盟。但这些人注定将迅速消 失,并且不比牙屑里的一丝青菜更有价值。因为他们学的是皮毛,而不是精神。进一步说,他们也只能学皮毛——没有王小波的阅历、知识与智慧,就算学会了他所 有在文字上耍流氓的技巧,又有何用?
什么是王小波的精神?我不是文论家,不能归纳,但我可以说一些不是他精神的东西,以便你们猜想我对他精神的定义。顺便说下,我使用的这种方法,是很高档的柏格森式的定义方法:要说一个东西是什么,先说它不是什么。
对我而言,王小波不是死板,他终身厌恶死板,崇拜乐趣。在梁启超之后,他是第二个将乐趣说得如此透彻而富有吸引力的人物。(梁启超一生演讲中多次专门讲学问的趣味,人生的趣味,也讲得非常好)
王小波不是专制。他宁肯在小说中用过于直白的手法去影射专制,造成艺术性下降,都不愿放弃每一次恶毒攻击专政的机会。
王小波不是正经。他爱说笑,有时沉溺于自己的语言游戏中不能自拔。从文字来看,他显然不是第一流的,特别对小说而言。最近重读时代三部曲,有些地方实在罗嗦得令人发指。
王小波不是平面。他一直在抵抗作为螺丝钉的个人命运,如同其小说情节,他永远都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可以南可以北,可以苍可以黄,就是不肯有一个中心。
王小波不是前卫。相反,他核心的价值观属于现代而不是后现代,当然,这个现代更接近西方而不是东方。因为在他看来,东方的大部分也许还没有进入现代。
就个人趣味而言,我对王小波杂文的佩服更超过其小说。在思想萎缩的猥琐当代,王小波的创作让中国杂文的档次至少从县份卡拉OK的水准提高到了亚洲音 乐节的水准。他犹如农民领袖一样揭竿而起,所到之处,大地全都为之一新,说是当代思想界的陈涉也毫不为过。(原谅我再次借用梁启超的熟语)
所有王小波的杂文里,我最喜欢的是《思维的乐趣》、《沉默的大多数》、《智慧与国学》。第一篇凝聚了他所有价值观的核心,或许也是他以及我们所有人 创作的动力。第二篇在哑巴一样的90年代中国,犹如希伯莱的先知宣言,只不过这宣言并非对未来的预言,而是对过去和现在的断言。第三篇则是五四以后,中国 知识分子对所谓国学的第一次饱含挑衅的理性审视,观点相当犀利尖锐,极有破坏力,不过也有些武断和笼统。但在盒饭丹和舵手中天横行的今天,读一读《智慧与 国学》,也许依然有用,起码可以帮助你把打进血管的鸡血再抽出来。
王小波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无疑将占领重要的一席,至少比王朔更重要。同样耍流氓,王小波的深度和力度远胜后者。王小波并非为了耍流氓而耍流氓,也并非 为了自己而耍流氓,他的耍流氓只是一种方法,而王朔的耍流氓却常常沦为一种姿态。此外,二者的积淀也大不相同。王朔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都比较单薄,写几 部就枯了,只好绕口令式地耍嘴皮子,一再重复自己,或者干脆胡说八道,弄成一个科学算命家的半仙嘴脸。我经常想,王小波的天才还没有完全开放就先凋了,否 则也许还能写出远比时代三部曲优秀,真正能触碰到伟大的作品。早死的真不应该是王小波,早死的应该是王朔。如果这样,王小波可以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奇,而王 朔也能以一个美好的小杂种形象,在我们的回忆里定格。
明天是王小波去世10周年忌日,写一些不成片段的文字以纪念,这也许不符合他的杂文思维,但符合他的小说观:自由就是在零散中指向中心,生存的全部意义只是一种嘲弄,而悲悯与爱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