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中国怎样成为一流国家
【作者简介】
邹恒甫,世界银行研究部研究员、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曹建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叶楚华,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导读】
【本博点评】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制度环境,经济繁荣,怨恨积累,破坏性宣泄,风险,道德危机。可惜接下来的讨论中,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也没有涉及到解决方案,这就是我所指的经济学视野的局限性所在。
叶楚华:美国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大家都对美国的现状和前途感兴趣:美国到底怎么了,这次美国真的不行了吗?
邹恒甫: 这个问题很好。在这场危机中,中国要想不做傻事,首先要认清美国。不能回避的一点是,这场危机是金融资本贪婪无度导致的。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 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话并未过时。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都是金融资本剥 削、竞争、欺骗、非理性投机、金融腐败、作假账、操纵市场的结果,这与几年前安然的倒闭没有任何区别。
然而,千万不要高估这次 危机对美国的影响,金融危机固然影响了美国在全球金融服务业的霸主地位,但有利于中小金融机构成为美国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从而成为国际金融服务业的重要 成员。这与美国航空业的发展极其类似: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等大公司的倒闭,使得美国航空工业更具竞争优势,服务更完善。
可以断定的是,美国经济仍会恢复稳定和健康发展,这是由美国的软、硬实力决定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石油、煤、森林等的使用和开采还不到20%;科学技术和 人力资本遥遥领先;金融服务业仍将无可取代;电影、娱乐、时尚等引领全球;企业管理更是日新月异;军事工业(通信、飞机、坦克、导弹、军火、运输等)从未 衰败;社会和政治民主有效地遏制了权贵资本腐败的程度(尽管这次危机也暴露了仍存在的问题);移民政策、产权保护、法律机制、全面的动态竞争机制等吸引了 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美国的社会福利(教育、卫生、医疗、社保等)也在追赶欧洲和加拿大的福利资本主义。
美国仍是“绩优股”,中 国政府对此还是看得清楚的。近期我们看到的好现象包括:中国官方和民间资金流向美国抄底,中国中小人力资本流往美国自费留学培养人才,中国资金购买美国房 产、地产、金融公司、产业等。当然,也有无法统计的腐败分子的资金流入美国。这些因素都加大了中国对美元的需求,乃至人民币出现短期贬值。在可预见的未 来,中国坚持这个方向不会错。
【点评】指望 一次次贷危机一次金融危机一次经济危机就整垮欧美,那是不切实际的,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西方数百年建立的对东方的优势不可能在几年或几十年毁于一旦。一 个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在上世纪上半叶,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挑战国,虽然战败,但是他们的兴盛之势并没有因此而改变,那些昔日被侵略的落后国家(英法除 外),至今依然不能望其项背,依然期待德国日本的技术和资金。由此可以套用一句话:强盛的民族和国家都是相似的,失败的民族和国家则各有各的原因。例如捷 克波兰例如缅甸老挝等等,这些失败国家原来弱现在也穷,例如中国原来挨打,现在也不如人。
叶楚华: 近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增购美国国债的消息。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严峻的形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预 测,2009年国内失业人口将接近3200万,失业率将攀升到9.3%左右。而世界经济的深度下滑,对中国出口造成直接的深度冲击。中国工业处于全球经济 价值链的低端,低技术企业的利润过薄,对外缺乏议价能力,对内则对成本变动高敏感,无力进行研发以实现产业升级。
曹建海:是的,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崩溃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过度储蓄与过度出口模式的崩溃,中国出口将在中美经济的两极互动中出现结构性和总量性的同步下滑。对中国来说,廉价劳工模式的外向型经济的潜力已释放殆尽,低技术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末路。
叶楚华: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时候转移到依靠人力资本上来了。“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经验可供借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在1994年曾作判断:“东亚的经济 增长模型,不可能持续。”这主要是针对“亚洲四小龙”,当时这四个地区的GDP增长中75%耗费的是人力和物力。幸运的是,后来“四小龙”技术转型成功 了,保持了持续发展。而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发生经济危机,其实主要是金融危机,制造业所受影响并不大。由于日本拥有一流的技术能力,不仅未出现制造业 企业大批破产的现象,反而在海外积累了巨额产业资本。以日为师,是面临产业转型的中国的一条好路子。
此外,关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到藏富于民。近期有经济学者提倡将国企分给老百姓、还富于民,邹老师的看法如何?
邹恒甫:要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藏富于民是必要条件之一。我原则上同意把国企民有化的主张,即把国有资产中的一部分股权划拨给社保基金,将剩下的注入公民权益基金均分给老百姓。
此 外,中国还需要在社保和民生方面下大力气,目前要用好这4万亿的投资,应在民生问题上加大力度。拿教育、医疗与养老保险这三项来说,近30年来,中国共投 入不到1700亿元,只占GDP的1%,而根据我在世界银行工作了解的数据,美国是18%~24%,加拿大是36%~46%,北欧国家则更是高达 40%~50%。中央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如何建设呢?就是要消除贫富的两极分化,加大国民的福利。此次金融危机可能正是中国在经济上建设和谐社会的机会, 只要构建了经济正义,中国就可在危机中走向长远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点评】中 国是“以人为本”,民工的血汗就是资本。人人知道西人富强的路径:发达的科技-强盛的军事-殖民掠夺-贸易暴利-金融暴利。但是,自己却学不来其中任何一 点。科技依靠引进和模仿,创新难;军事依靠拼命,强大难;殖民掠夺,我们没这个文化基因,难;贸易暴利,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人不透支了,我们连薄利也没 了;至于玩金融,教会徒弟打师傅的时间节点还远远不可期待。——我们只有血汗可以依赖。——但是,为什么人家能够得我们就不能呢?这一切的后面起支配作用 的因素是什么?知无不言了吗?
叶楚华: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必要条件,即技术进步【点评:可能吗?研发资源是被垄断的,不乞讨就不能得到】、藏富于民【点评:可能吗?那不是既得利益集团往自己脖子上勒绞索吗?期待他们放弃财富分配中的优越地位无异于与虎谋皮。】、推动民生工程【点评:不杀鸡取卵,不竭泽而渔便是积德,便是有责任感,这是封顶上限。】。但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政治和制度等问题,就经济谈经济难免狭隘【点评:一语破的。完全不必费心劳神绕那么大圈子。这是问题本质和症结所在,靠几个经济学家和理工科背景的政治人物完全不能胜任,思维死角。现在,一切竞争的背后都是制度的竞争。有的制度埋没人才,浪费资源,科教兴国等等无从谈起】。
邹恒甫:不仅是制度性问题,还有道德问题,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道德体系。我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有两个忧虑:【点评:道德吗?这是中国人在没有物质实力情况下的生存立国之本,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其严重后果将逐渐被我们发现。只有涅槃可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这就是伤筋动骨】
一是制度失衡问题。当代中国具有强烈的物质主义精神,倾向于追求国家对物质财富的控制。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体现为国家对物质的直接占有,此后则表现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迷恋,由此形成了以GDP为核心的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各级官员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政府权力的运作就偏离了常态政府的合理职能,从而导致经济活动过程中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制度性失衡。政府也采取“亲商”政 策,在企业与消费者、投资—经营者与劳工的关系中,本能地倾向前者。为了经济增长牺牲民众福利,牺牲生态环境。
在政府权力与民众权 利失衡、不同人的权利得不到平等保障的制度环境下的繁荣,必然呈现为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值得重视的是,经济繁荣的过程也正是部分民众不满和怨恨积累的过 程,一旦繁荣结束,这些怨恨就会以某种破坏性方式宣泄出来。这正是中国经济减速的真正风险所在。
二是道德危机。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折射了食品行业的现状,更把整个中国企业的道德危机展露无遗。这种不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仅仅追求短期暴利的 行为,深深戳伤了消费者的心,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形象。如何实现健康的“有道德“的发展,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一道难题。
【点 评:制度,还是制度!我为了政治可靠而去甄选人才,人才投其所好,感情用事,混了上去,真的干事了,便只能应付了事,问题掩盖,政绩造假,官位上行。所 以,关键问题在于政治观念!!!以皇帝只有我做得的动机为出发点,以确保我的利益德出发点,去处理一切公共事务,以私心去谋共利,岂非南辕北辙?。所以, 我们的政治制度必须是开放的,谁去那个领导岗位都可以,只要你能履行岗位职责。但前提是:明确的岗位职责,以及客观的评价机制。决不能由个别人或少数人推 举和考评。所以,没有民主,中国的问题就不可以解决。中国依然需要“德先生”然后自然就会有“赛先生”。——按理,点评可以到此为止。】
叶楚华: 谈到制度失衡和官员,地方政府与房地产的问题很突出。根据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2008年对全国9市“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费用”的调查显示,在总费用支出 中,流向政府的部分(即土地成本+总税收)所占比例为49.42%。上海的开发项目流向政府的份额最高,达64.5%,北京为48.28%。土地财政让地 方政府成为最大受益者。
在经济危机下,外需严重收缩,而中国内需不举,这很大程度上与特殊利益集团通过土地盘剥百姓的财富有关。
曹建海:谁是我国最大的土地供应商?是地方政府。当前的土地市场是政府垄断下的市场,可划分为征地、储备和出让三个环节,其中的巨大利益激励了地方政府为卖而卖的征地行为。
如同商人进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征地的目的是为了出让。而作为土地被征用的一方,农民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了政府剥夺农民利益的巨大剪刀差。据估计,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3年底,这种剪刀差已累计高达2.5万亿元。
一些人把招标拍卖看成是土地的市场化行为,这是对市场化的重大误解。市场化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即能够从制度上保障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自由买卖。可 现实的矛盾是,如果地方政府采取最严格的方式拍卖土地,将导致社会财富向政府层面、开发商和拥有多套住房的社会阶层迅速集中,在税收增长超过GDP增长速 度的情况下,将会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居民的生活成本,并诱发地价暴涨、失业增加等宏观经济问题,这是理性的市场经济政府最应当回避的。
叶楚华:谈得很客观,不像有的地产专家仅仅把矛头引向地产商,避而不谈地方政府。
中 国已经日益走向一种大型的开放经济体,在全球视野下,中国应有怎样的定位呢?我认为除了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技术创新和藏富于民之外,还要学习他们 的“剥削”精神——把自己的富裕建立在虹吸别国的物质资源和产品的基础之上,这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必要条件。
第 三产业比重高被当做发达国家的标志,例如美国是75.3%、日本是68.1%、韩国是55.1%、法国是72.4%。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 基础上的国际分工的问题,关起门来讲提高某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是个伪命题,一国不可能在不“剥削”别国的前提下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发达国家之所以富裕,是因为拥有垄断性的、稀缺的、无形的东西去大量交换发展中国家竞争性的低价物质产品。这就像在一国之内,城里人比农民富有,很大原因也在于城里人的产品比农民的产品更具垄断性和稀缺性,而农民只能生产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农产品。
中国要完成向发达国家的转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拥有品牌、技术和服务业优势【点评:这些我们都没有。所以,到非洲去没有前提条件】,二是找到一个提供生产物质形态产品的接棒者。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是它们的接棒者。但随着30年的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这两个条件,接下来,在全球经济领域可以开始“有所作为”,寻找下一个接棒者了。
非洲会是一个好的选择。【点评:有去无回,血本无归。这是必然。走着出去,躺着回来。但不排除它能给人短暂的兴奋和幻想。需知,西方人还没这么笨,你们不过是他们的学生而已。】经 济危机下,发达国家正在从新兴市场抽离资金,这是中国的机会。一方面,全球矿业将进入新一轮衰退期,使得以出口矿产品为主的非洲国家外汇资金更加紧缺,非 洲对外资、外援的需求更迫切,这就为国内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目前国内部分产业生产加工能力的富余,增加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力和压力, 对非投资可大规模转移国内过剩产能。近几年,中国对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投资增长较快。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50亿美 元。此外,朝鲜将来如果能够实行开放政策,也将产生数以百万计的上好劳动力。
永远不要关着门做白日梦。不走出去寻找下一家接棒者,我们永远无法 成为一流国家。但要注意一点,不能将之归结为新殖民主义,也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对穷国的剥削,这是双赢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也是通过接发达国家的棒来 完成的,今天中国寻找下一个接棒者,是一种经济正义。因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劳动力、物质资源这些竞争性的东西,靠这些不可能要到一个好价钱。
宏观 经济学有一个趋同理论,即世界各国的经济最终会趋同。起步阶段的经济体都是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心甘情愿接受别国剥削,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丧失这 一优势,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但如果它能实现技术和品牌转型,就能保持稳定增长,这时它寻找的下一家具有劳动力优势的经济体开始迅速发展,最终,这种传递 性会使得世界经济趋同。【点评: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全球化是到目前为止西方人所采取的最为愚蠢的战略。经济上有一种“毛细血管原理”,你们大约还不知道吧?】当然这种趋同仅仅是趋势,如果受到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趋同的环节就会被破坏,有些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可能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点评:毛细血管一阻滞,就会出现营养不良而坏死现象,就会死掉一些组织,就会严重影响机体的机能发挥。气血不畅,治理不得当,可以致命。中国人的任督二脉没有打通(民主,法治),没有高明的外来治疗是有生命危险地,不是我在这里危言耸听。】
曹建海:这个提法的确代表了现代世界分工体系和产业转移的一般趋势。不过,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要再走发达国家一个世纪以前走过的道路,面临着新的困难。例如,在后经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将更加重视本国产业的发展,中国依赖生产高端产品进行国际交换可能难以为继;【点评:低端,我们已经用血汗占领,高端也不可能。不是难以为继的问题,而是从来没有开始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技术标准、资产管理、发行货币等途径,尽管获得了可观的财富收入,但从全球角度看,这本质上是一场以掠夺为主要手段的“零和博弈”,而发达国家也在疯狂的金融游戏中自我毁灭。【点评:象政治宣传,这样愚蠢的资本家阶级的毁灭也是必然的。马克思也这么认为。但不是在这个时候。而且人家也会改革啊!所谓零和博弈也就是两败俱伤,但我们只能被动受伤。】这些问题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必须高度重视的。
除了进一步走出去之外,中国要迈向成为世界强国的复兴之路,还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 是要推进制度改革和创新,赋予人民更多的民主权利,严厉打击各种贪污腐败行为,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二是要着力挤压资产泡沫,发展以国内消费为 主的农工商业等实体经济,通过消费增长带动就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升级;三是要求政府致力于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把主要精力用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转 移支付,通过推进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点评:不解决民主政治的制度问题,以上问题毫无从根本上解决的可能,充其量只能暂时改观其外在的临时的表现。但很多人连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害怕民主,也不知道民主从哪里做起。】
叶楚华:总之,中国要成为一流国家,就要有一流的制度、一流的发展战略,要学习一流国家的一流经验。【点评:以上都是废话。】
—————
叶楚华按:这是新书《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少年》开 篇第六节的内容。建国六十年了,改革三十周年了,中国为啥还没能成为发达国家?与二战后的日本比起来,我们这一点就差远了,从1945算起,三十年后人家 到1975年,早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并且在人均收入上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了,日本在1961年到1970年间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提前三年实现国 民收入倍增的目标。我已经告诉各位,世界上被欧美白人侵略的人种,唯有东亚黄种人变得富强起来,就包括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二战后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改革 开放后的中国,那么,同为东亚黄种人的优秀的中国人,为什么没能复制日本的奇迹而迅速成为发达国家?是中国人多资源少吗?当然不是,日本的人更多,资源更 少。事实上,中国没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真正原因不在于这些,而在于我们压根没有搞懂什么样的国家才可能成为当代发达国家。按别人说的做,是不行的,按别人做 的做也是不行的,只有参透了当今国富国穷的真实逻辑,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发达国家。这是本书完成的一个任务。
六、成为发达国家咋就那么难?话说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该国政府储蓄率在六年之内增加了1倍;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该国基尼系数是0.45;该国100家最大企业75%的资产是国资;该国在政治上没有竞争;它对外资非常开放;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十年内农业就业减少了三分之一(参见黄亚生《中国模式有多独特》)。
各位一定猜出来了,这说的是中国。
我可以说你是对的,也可是说你是错的。要说上面这些特征,的确很符合今天的中国,但实际上它描述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巴西。
巴西的例子告诉我们,想要成为发达国家搞不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印尼,也是一个在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之际而轰然颓败的国家。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又岂止巴西和印尼呢?这两百年来的经济史就摆在那里,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真正成为发达国的有几个?屈指可数!
放 眼全球二战以后至今的六十年,世界上有哪些国家成为了发达国家(地区)呢?就是各位熟知的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以及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北欧的芬兰、爱尔兰和冰 岛三国。众所周知二战后芬兰是靠一个产业一个品牌就成为了发达国家,那就是电信业和诺基亚;爱尔兰则是靠软件产业发家的,它真正起步比较晚,在上世纪八十 年代才开始真正腾飞、高速发展。至于冰岛,则纯粹属于弹丸之地,这样一个只有中国一个小镇大的国家成为什么样的国家都不值一提,毫无借鉴意义。
我告诉各位,成为发达国家实在是太难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通往发达国 家之路明显难于蜀道。你查看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很容易发现,世界上从来就是只有极少数的国家是先进发达的,穷国和“发展中国家”永远是绝大多数。如果大家都 是发达国家,这就不叫发达国家了。通往发达国家之路,必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路,必然是极度凶险、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粉身碎骨之路——巴西、印尼的 故事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