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卷云舒,品人生百味,修心底莲开。文思向阳书屋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待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人类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可以按层次组织起来。

在他看来,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生理的需要获得相当满足之后,随之而生的是安全需要,以求免于威胁,免于孤独,免于别人的侵犯,只有这一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个人生活才有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才会出现归属与爱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个人的尊重需要才会充分地发展起来。最后,才发展到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

在人的一切需要之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对于一个处于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就是做梦也会梦见食物。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娱乐的愿望、获得一栋别墅的愿望、对历史的兴趣、对一双新鞋的需要,则统统被忘记或退居第二位。

但是,当一个人有了充足的面包,而且长期以来都填饱了肚子,这时又会有什么愿望产生呢?这时,立即会出现另外的、更高级的需要。

2.安全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稳定、受到保护、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方面的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一组新的需要,我们可以概称为安全需要。

一个和平、安全、良好的社会,常常使得它的成员感到很安全,不会有野兽、极冷极热的温度、犯罪、袭击、谋杀、专制等的威胁。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就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满足了,就会产生归属与爱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愿望,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二是爱的需要,即一方面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保持友谊和忠诚,

另一方面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渴望别人爱自己,也希望爱别人。

4.尊重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这种需要可以分成两类:

一是自尊,在面临的环境中,希望有实力、有成就、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等;

二是受到别人的尊重,要求有名誉或威望、受到赏识、得到关心、重视或高度评价等。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使个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也就是说,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马斯洛认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上述四种需要的满足。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如图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订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

从马斯诺需求理论角度出发,我们活着的意义其中包含着通过个体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多层次需求。

从大自然的角度看待“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基因之河》

《基因之河》是理查德·道金斯在继《自私的基因》之后的又一经典作品,一本以现代生物学观点来解释生命进化过程的科普读物。

道金斯将生命的进化过程比作一条基因之河,在时间长河中,基因相互碰撞和重组,不断分叉,不断消亡。值得一提的是,道金斯还在书中分析了实现生物信息在宇宙范围内爆炸需要跨越的各个可能门槛,让我们得以对生命未来会走向何方有所想象。

从这本书中得出结论是,从大自然的出发,大自然并不关注人类的幸福,人活着的意义之一就是传宗接代,让你的体内的DNA流传下去。

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道金斯引入“生存机器”一词,用以讲述(终有一死)的生物个体与(可能永生不朽的)基因之间的角色与关系。他提出,“在更替的过程中,基因不会被毁灭,它们会不断向前进,变化的只不过是身边的同伴,基因是复制因子,而我们是它们的生存机器,当我们完成使命之后,就会被遗弃,而基因则是地质时期的常驻民:基因是永存的”。

书名中谈到的“河”,是一条DNA之河。这条河在沿着时间之岸缓缓流淌。这是一条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条充满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河流,而非由肉身构成的河流。信息经由躯体,对躯体产生影响,但在路过之时,却不会受到躯体的影响。这条河不仅不会受到其流经的一连串躯体在生命中获得的经历和成就的影响,而且也不会受到表面看来极其强大的潜在污染源——性的影响。

基因是纯粹的信息,可进行编码、重编码、解码,而不会发生退化或意义改变。纯粹的信息是可经复制的,因为是数字化信息,所以保真度极高。DNA字符复制的准确程度远超现代工程师的最高水平。DNA通过复制世世代代沿袭下来,偶尔会出现错误,并通过这种方式引入变化。在变化之中,数量更多的编码组合在被解码并在体内被执行时,会自动让躯体采取积极行动,使同样的DNA信息进行保留和增殖。如今看来,达尔文主义就是适者在纯粹数字代码层面的生存。

当效用函数(得到最大化的事物)是DNA的生存时,就注定生命并非以幸福为宗旨。只要DNA能继承下去,没有人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有谁会受到伤害。

对于达尔文的姬蜂来说,捕获的毛虫最好是活的,在幼虫食用时最好是新鲜的,而不在意毛虫在被吃掉的过程中到底有多痛苦。基因不在乎痛苦,因为它毫无顾忌。

如果自然是仁慈的,那么它至少能做出些许的让步,比如在毛虫被姬蜂幼虫从肚子里吃掉的时候,给毛虫一剂麻醉。但是,自然并不仁慈,也并不冷酷。

自然并不抵制痛苦,也不欢迎痛苦。自然对众生的痛苦毫无兴趣,除非痛苦会影响到DNA的生存。

我们很容易想象出一个基因,可以在羚羊即将遭受猎豹致命一击的时候,将羚羊的感官麻痹掉。这样的基因会得到自然选择的偏好吗?不会的,除非麻痹羚羊感官的行为可以提升基因被传递到未来世代的机会。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也因此能猜测到羚羊在逃离死亡的过程中所经受的难以名状的痛苦和恐惧。

自然界中年均发生的痛苦总量,远远超越了人类的想象。

就在我写下这句话的同时,数以千计的动物正在被生吞活剥,数以千计的动物正在为了活命,心怀难以抑制的恐惧逃命,数以千计的动物正在被蠕动的寄生虫从身体内部缓慢掏空,数以千计的动物正在因饥饿、口渴和疾病而命悬一线。肯定如此。如果时间资源充裕,赤裸裸的现实就会自动导致种群规模壮大,直到一切恢复到饥饿和痛苦的自然状态。

达尔文在一种动物的帮助下放弃了信仰。他写道:“我实在无法说服自己,慈悲为怀、神通广大的神会有计划地创造出姬蜂,并令其蓄意在活生生的毛虫体内进食。”实际上,达尔文逐渐丧失宗教信仰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他也因为担心会惹恼虔诚信教的妻子艾玛,而不愿提及有关信仰的话题。

达尔文关于姬蜂的文字成为一段格言。他提到的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习性,在姬蜂的表亲泥蜂身上也存在。雌性泥蜂不仅将卵产在毛虫、蟋蟀或蜜蜂的体内,以便幼虫直接食用,而且据法布尔等人研究发现,雌蜂还会小心翼翼地将刺插入猎物中央神经系统的每一个神经节,在保证猎物存活的情况下将其麻痹,以此来保证这块肉食的新鲜。我们不知道这种麻痹作用是像医疗麻醉一样,还是像箭毒那样,只是限制了猎物的活动能力。如果是后者,那么猎物很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被泥蜂幼虫从肚子里面一口口吃掉而无能为力,根本动弹不得。

这种事听起来既野蛮又残忍,但我们随后会了解到,大自然并不是残忍,只不过是无动于衷罢了。这是人类需要去领悟的难度最大的道理之一,因为我们无法承认,诸事不分好坏,没有残忍或善良,就是冷漠到底,对所有的痛苦煎熬都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目的。

人类的大脑会为诸事赋予意义和目的,我们看到任何东西都会情不自禁地去琢磨这个东西为什么存在,其动机是什么,或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当这种对目的和意义的执迷不悟发展到病态的地步,就成了偏执狂,这导致人们将随机出现的坏运气理解为某种歹毒的目的。但这只不过是普遍存在的谬见的一种夸张的表现形式而已,对于任何一个东西或讲述任何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都会禁不住去问“为什么”“此物可作何用”。

人类终日生活在机器、艺术作品、工具和其他人工设计制品的包围中,想要为每件物品都赋予意义并不足为奇。而且只要是在脑子清醒的状态下,人们就会终日被关于自己个人目标的想法所淹没。汽车、开罐器、改锥、干草叉等物件的存在,都赋予“此物可作何用”光明正大的合理性。我们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祖先也会对雷电、日食、岩石和溪流问出同样的问题。

如今,我们因摆脱了原始的“万物有灵论”而自豪。如果小溪中的一块石头碰巧成为方便下脚的垫脚石,我们更倾向于将这块石头的有用之处视作无意得来的好处,而不是什么天赋使命。但当悲剧袭来时,那种古老的情绪又会卷土重来。

事实上,“袭来”这个词本身就体现出了“万物有灵论”的本质:“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会患上癌症?”而当我们谈到万物的起源或基本物理定律时,同样的情绪还会冒出头来,其精华可用一个虚无的存在主义问题来概括:“为什么会有事物存在,而非空无一物?”

许多次,在公开演讲结束后,观众席中都会有人站起来,说出类似下面这样一段话:“你们科学家非常善于回答‘怎么做’这个问题,但你必须承认,在‘为什么’这个问题面前,你们无能为力。”我的同事彼得·阿特金斯博士(Dr. Peter Atkins)在温莎城堡进行演讲时,菲利普亲王也坐在观众席中,并提出过同样的问题。问题之外存在一个从未被证明合理的假设,那就是,由于科学无法回答有关“为什么”的问题,那么一定存在其他一些科学以外的规则或定律有资格来回答。事实上,这一假设毫无逻辑可言。

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人活着的意义之一在于将自己的DNA传递下去,即传宗接代。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人出生之后,就成为了一个家庭的一分子,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养育我们,社会为我们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让我们得以成长,当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就需要发挥个人的能力为家里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家庭我们的要求就是 通过奋斗,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在追逐幸福生活的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总结

最后,我将再次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本空白的书,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页,书的厚度就是我们在世间存活的天数。书上每一页所记录的内容,就是我们对“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

人活着本身没有什么意义,重点在于你要为你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赋予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对于“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的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或许对大家而言,一个通用的答案就是:追逐幸福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静动花开 | 观风卷云舒,品人生百味,修心底莲开。文思向阳书屋 | 首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