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上是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父母辛苦养育孩子,孩子回馈和赡养父母,显得理所当然,也是法律所要求。
但并不是所有中国父母子女关系都是和谐的。不乏有一些人,对父母没有过多感恩,而是抱怨父母带给自己的是什么日子;也有一些父母通过法律途径索取赡养费。父母和子女既可能是亲密恩惠关系,也可能是冤家。
中国父母抚养孩子成本是高的,养儿子成本更高,孩子上完大学就二十多岁,除了抚养孩子一二十年甚至更多,还要考虑为孩子买房子娶媳妇提供支持,否则孩子就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父母年纪大了,还要帮孩子带小孩,一生中太多时间在为子女而活,老了还要看子女的眼色。
相比之下,西方的父母子女关系相对更简单一些,父母只负责将孩子抚养成人,其他的都靠孩子自己,老了也不会靠子女抚养,他们有社会养老保障。这种关系似乎显得更自然一些,就像动物将幼仔抚养可独立觅食便驱逐出去一样。
中国父母一开始抱着养儿防老观念养育孩子,就为关系打上了功利的色彩,似乎就有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生养孩子本身并没有恩情可讲的,生孩子仅仅是父母的选择,孩子没得选,而且父母做的决定却要孩子用一生去承担结果,这似乎是父母亏欠子女的,所以父母有责任将孩子抚养成人,并且不适合滥用父母的权利,老是将“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挂在嘴边。
正如胡适先生给儿子信中写的: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孩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不仅子女没有选择权利,其实父母也选择不了生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其实都是命运的安排,也不能相互怪罪。如果父母尽职尽责,想办法给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能让你上大学就不仅仅让你完成义务教育,成天为子女操不完的心,作为子女的就应该感恩父母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