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相比以前已经被更加重视,法定假期上已经新增了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学生的课程中也增加了古文的比重,愚以为除此之外还可以做的更多,生活中做一些小改变,便可以在文化上起到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提倡汉族朋友节日穿传统汉服
从政策上提倡和支持节日穿传统民族服装,并养成自发的习惯,改变汉族丢失民族服装、只能对日本和服、朝鲜服装“望洋兴叹”的现状,改变穿汉服出门被人嘲笑是穿戏服的尴尬,即便不能作为日常服饰,至少也要以节日服装的形式出现,并考虑是否可以做一些改良,提高日常穿用的可行性。
考虑重阳节放假
重阳节是传统的老人节,提倡重阳节放假,让年轻人能够回家看望老人,发扬传统孝道。
提倡恢复名字号的传统
古人有着“名”“字”“号”的传统,幼时父母起“名”,二十岁成年加冠时起“字”,同时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起“号”,比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欧美国家人名就由“First Name”(对应我们的名)、“Last Name(姓)和“Middle Name”(中间名)三部分组成。恢复名字号的传统,可是解决一部分人想改名又难改名的问题,也可以发扬传统文化。
提倡现代人重兴古体诗词
古体诗词,短小精悍,雅致凝练。现在人比较忙碌,没有很多时间构思长篇巨著,微博等形式的兴起,都是体现了现代人的思想表达已经碎片化,这和古代诗词的短小精悍吻合,可能就在路上行走或吃饭的空隙,灵光一闪,一首好诗妙词就此诞生。写出的诗词,也可以用现代流行歌曲谱曲演唱出来,扩大影响力。